南苑(Nanyuan) 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现仅存遗址。位于北京市永定门外永定河冲积扇中部,曾是河湖广布、草木葱郁之地。
元始建时称“下马飞放泊”,是元朝贵族打猎的地方。
明永乐年间扩大,修以围垣,周长60公里,谓之“南海子”。周辟四门,内建衙署,设总提督一人、提督四人负责管理。苑内分为四部分,各有一名提督管理,管辖海户400人。苑内设立二十四园,养育禽兽,种植果蔬,供皇帝和官僚贵族打猎享乐。后日渐荒芜,明隆庆年间,南苑已经很衰败。
清代继续经营,修建4处行宫、若干庙宇,原明朝的两处提督衙门改建为行宫(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新建团河行宫。南苑一部分作为操兵练武之所,筑晾鹰台,作为检阅台,清帝多次在此校阅八旗军队。平时严禁平民进入,同治间于此设神机营。苑内多獐子、野兔、麋麂(四不象),并圈养老虎,作为狩猎之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日军闯入园中焚毁建筑、射杀动物。1901年后荒废,由皇家发行“龙票”,准招佃屯垦,始有人于苑内抢占土地建立庄园。后神机营营房建南苑机场。
辛亥革命后仍为驻兵重地。冯玉祥在1924年建“思罗堂”,又称“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南苑镇福音堂”,位于南苑镇西二道街1号,建筑面积167.1平方米,可容纳500多人聚会,李昌源为本堂首任牧师(1894—1973,山东省泰安人,毕业于北京汇文神学院)。文革期间该房产被北京博兰特食品工贸集团南苑中心占用。
1949年后发展为北京近郊重要农业区和工业区。位于西南隅的清团河行宫遗址已辟为公园,南海子麋鹿苑也建在苑中。
麋鹿1985年回归中国前,国内外动物保护专家为麋鹿回归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其中一项就是选址,为麋鹿选择一个回家的地点,场地的选择对重引进项目至关重要,它既要适合麋鹿生存、繁衍的要求,又要便于
项目的实施管理和推广。中外科学家在麋鹿历史分布区域的辽宁、山东、江苏、上海等地考察,最后确定北京南海子,其原因是北京南海子是麋鹿科学发现地、模式种产地、最后灭绝地,野生麋鹿的历史分布地,处在首都,交通方便,研究机构云集等具备多种有利条件。
1993年麋鹿苑的麋鹿已达200余头, 1997年苑内建成野生动物散养区、展示区、野餐区、野营区。2000年馆内有麋鹿130余头。苑内还有白唇鹿、马鹿、梅花鹿、狍子等其他鹿科动物和普氏野马等,另有灰椋鸟、大斑啄木鸟等鸟类。
南海子麋鹿苑位于北京南郊,距天安门直线距离约20km。经过百年的社会巨变,这座历经元、明、清三代的著名园囿,除一个团河行宫尚存外,曾因保存麋鹿而蜚声海外的猎苑几乎荡然无存。就连绵延一百多里的三米高墙也早已消失无痕,只在北京地图上留下几座苑门的名称。然而麋鹿的故事却并未随风飘去,它们不仅记载于宫廷史籍中和镌刻在帝王收藏的麋角上,而且还留在村庄的名称里和村民世代相传的记忆中,就连大红门、小红门、旧宫、鹿圈等地名仍然存在,在这里偶尔还可以挖到埋藏在河边泥沙下的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