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问答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自古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据传在历史的周代,冬至更是作为新年元旦而存在,《汉书》中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上也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的说法。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道:"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时代的今天,冬至虽不是什么节日,但在冬至的这一天,北方老百姓还依旧保留着冬至烹羊,吃饺子、馄饨的习俗,而南方民俗也还继续着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应景活动。

冬至的由来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而实际上,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节气,起源于周公“土圭测景”、鼎定“天下之中”这样的一场政治活动,选取土圭法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作为新年开始的日子,也就是“冬至”。

2017年冬至时间是:2017年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初五,星期五。

冬至的地理判断

古有周公“土圭测景”,“日影”最长那天即是冬至,而用现代地理术语解释则是:冬至,从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冬至的气候特征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不过对于国内大多数地区来说,显然有些偏迟。冬至时,西北高原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而在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可谓是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的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94,20世纪=22.60。举例说明:2017年冬至日期=[17×0.2422+21.94]-[17/4]=26-4=22,12月22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

北方冬至吃饺子

话说北方人冬至喜好吃饺子这一习俗,还要从一代名医张仲景说起,张仲景从长沙太守任上辞官返回家乡南阳时,正值冬至,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便让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乡亲们每人两只娇耳和一碗祛寒娇耳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也就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就是今天的饺子。

时至今日,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江南冬至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美食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祈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冬至养生之饮食调理

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冬至以后气温变的更低,使我们感觉更加寒冷,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适合吃一些可以让身体暖和的食物,比如羊肉、狗肉等一些温和的食物。冬至时节气候干燥,应少吃容易上火的食物,比如辣椒不宜多吃,当然,食用任何食物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实际情况来决定。

冬至养生之常晒太阳 冬至以后的天气开始变幻无常,而难得的大晴天里,我们要经常晒太阳,除了可以温暖身体意外,小朋友多晒太阳还可以补钙。所以多晒晒太阳有利于身体健康。

冬至养生之保暖防寒 冬至以后,气温进一步降低,一定要注意好保暖防寒措施,所谓保暖防寒,主要是指头和脚,人体70%的热量由头部散发出去,另一方面,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易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时节,脚部保暖也应加强。

上一篇 电子健康码怎么申请
下一篇 上海社保卡余额怎么查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