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13 佳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解读论语第148天)
日经第453是迅篇(乡党第十)
经典原文: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商松轴雷。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马个放义科达清,不俟驾行矣。
国君赐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生肉,孔子一定煮熟后,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活物,一定要饲只换仅脱敌养起来。同国君一新握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这段粒新方凯跟前面讲到的季康子送药的那段是一样的,按照古礼绝四鲁格格,本来应该先尝,但是药不同于食物,孔子说未敢尝,那这里是赐食物,所以孔子必先尝之。
跟我们现在的茶道礼节很像,比如别人给你泡杯茶,还端过杯子摆正喝一口,赞叹香甜,且夫测异松讨律货继表示感谢,就叫做正妒磁油植族宜席先尝之。做到及时回应,是一种礼节。
那赐的生食,为什么要先把它煮熟了,先供祖先呢,为什么要分别两个不同的方式对待赐食呢。
这里可以理解为巴历士一下回穿表条:国君赐的熟食是从外面带进来的,这一路上可能会声到研争灯答应世便赶教有灰尘、有污染,所以孔子就不敢供祖先。生食就不同了混队取,可以煮熟,干净了,可以供图虽握按严万结己手消祖先。
上天有好生之德,《礼记》里说: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做星取正吸杀犬豕。
孔子是一个仁者,仁者岂能残害生命,他们必定是护生戒杀之人。
前面有提到孔子的弟子: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意思是说,子贡不理解权陆委创足倒材回头预为什么要用活生生的羊来祭祀,祖先也吃不到,那还不如把它去掉,不用这个供品。
孔子就告诉他说:你爱羊,我爱礼。也就是说,这个礼必须要有个东西做表法的,祭祀不是让我们去杀生,而是可以用这个活生生的羊来代替,等于供过了,也就是说,做个表法就好,不必真杀羊。
后人都假借祭神之名宰杀,其实是充自己的口腹之欲。明明是自己爱吃羊,却说祖先要吃,于是就把羊给杀了。
其实按照古制,祭祀的这些动物都得要生的、活的,不能宰杀。(现在电视上都会看到,祭祀的时候,会把活的羊啊,猪啊,捆绑起来,然后供奉祖先)所以,祭祀最好还是用素食。
那按古礼,吃饭前都要先行祭食之礼,前面我们讲到,这是不忘本的意思。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餐前祈祷,其实中国的餐前祈祷已经缺失了,很少有人做到了,一般都是一上桌就开吃。或许一些信基督教的人,可能还会保留餐前祈祷的习惯。
那当君主在行祭食礼的时候,孔子就先为君主尝尝这个食物。一来是看看食物可不可口,二来是检验一下食物啊有毒。确认没事后,才能让君主享用,这一切都是表达对君主的忠心。
那古代臣见君的时候,必须要穿朝服,面向北方。君主都是坐北朝南,面南而立临朝,臣子都是面向北来觐见君王的。
那孔子有病卧床,君主又来探望他,又不能够立刻起来穿朝服,只能是躺着见君。所以,孔子就头向着东方,右侧而卧,那就是面朝着北了。再把朝服当被子一样盖在身上,把束朝服的那个绅带,拖在上面,用来表示穿上朝服了。
我可以看到,孔子虽在病中,却丝毫没有疏忽,始终克己复礼。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这种持续的精神,能够一以贯之。当把一个点去贯穿到极致的时候,就能够把很多的学问思维都串通起来。
普通人总喜欢飞翔,而高手都乐意扎根,他们懂得,没有生命力的大树活不久,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小看十年的力量,不要大看一、二年的力量。
孔子生病了,这完全是一个很好的借口,可以不用守礼节了,但是他并没有找借口,虽然生病也要东首,加朝服,拖绅。
在他心中,礼节是摆在第一位的,在礼节面前没有任何借口。
所以,一个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完全的交给,才有可能学有所成。否则任何的坚持和决心,一旦碰到困难,就会马上灰飞烟灭。
我们可以从这一段中去体悟孔子是如何践行自己的仁义道德和礼节的,又是怎样通过礼仪来表达的。
那当国君命令召见他的时候,孔子就会立刻动身前去。《弟子规》上讲:父母呼,应勿缓。他这里是:国君呼,应勿缓。备车都等不及了,自己先走一步。可见他对国君的召唤,真的是做到丝毫不怠慢。
人的思考,往往都是在矛盾中产生的。
孔子说过: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意思是我做大夫以后不能够步行,要乘马车。
当时颜回死了,家里比较穷,他的父亲请求孔子把马车卖了去换一个椁,椁就是棺木之外再加一层。孔子没有答应,说自己是大夫,不能够步行。
但是这里军令召的时候,孔子不等马车驾驶来,就自己步行走了,这里面似乎有点矛盾。
不俟驾行矣可以理解为:一方面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以礼待君之道,另一方面是国君那边有他的理想(他周游列国布道就是为了能够有朝一日遇见明君,这里国君召,他就特别开心)。
所以,一个人要让自己生活的有价值、有意义、有成就,那就要谦虚好礼,同时付诸行动,持续不间断。
《金刚经》里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儒家的礼思想其实和佛家戒律思想是雷同的,佛家把戒律看得比身命还要贵重。
这一段孔子是在教导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位置,行好自己的礼,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让自己不停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