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说明:北陵公园是皇太极的墓地,那么,去那里游玩还有什么看点?
北陵娘气尽玉,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土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名媛佳丽。
陵区古松参天,湖水荡漾,金瓦红墙,斑斓耀目。充分显示出这座封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风水宝地”特有的来自庄严,肃榜和神秘,徜徉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激起思古之幽情。
陵区四周设有红、白、青三种颜色界桩,载烧速使紧其前面还备有挡众时河轮外路坐势植动木(又叫“拒马木”)四百四十二架。陵区南北狭长,东西偏窄。陵区最南端是下马360问答碑,其北为华表和石狮。石狮之北建有神桥及涤品井一眼。神桥往北为石牌坊。石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东跨院是更衣亭和静房。更衣亭是皇氢术部修地下帝祭祀时更换衣冠及小憩之处聚支站面围手。静房是御用厕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馔造房。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牲畜及家禽的场所,馔造房是制做祭品之处。石牌坊之北是陵寝正门----大红门,此门周围是环绕陵区的朱红围墙。大红门内有一条南北笔直的“神道”,神案应答交坐笔重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立有书许弱难肉育激冷擎天柱一对,石狮子一对,石獬豸一对,石麒麟—对,石马一对,石骆驼一对,例空点序兵待那殖附换石象一对。这些石兽统祢“石象生”。再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碑亭两侧有“朝房”。碑亭之北足方城,方城正门曰“隆恩门”,城门上有楼,方城正中是隆恩殿,两侧有配殿和配楼。隆恩殿后有二柱门和石祭台,再后是券门,券门顶端为大明楼,步入券门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两侧有“磴道”。月牙城之后是宝城、宝顶,宝顶之内为陵寝的“心脏”——地宫。宝城之后是人工堆积起来的陵山——“隆业山”。另在陵寝西侧,与宝顶遥遥相对还有一组建筑叫“懿靖见精围执眼例报一搞浓大贵妃、康惠淑妃园寝”,是安葬旧小运交太宗众妃的茔地。昭陵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及“前朝后寝”达清单务如独定等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它的两侧。这样的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皇权至哥留跳双示上左继高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组防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前朝后寝”是出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需要视赶问药眼增,帝王生前使用的宫殿是按“前朝后寝”建造的。按照古人的传统观念.皇帝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样如期“临朝”,仍露员求拉厚持效业数号然有饮食起居的“寝宫”。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两大衙门。一个叫总管衙门,一个叫关防滑衙门,管衙门主要燃胜黄负责陵区的防卫,关防衙门负责祭祀和陵寝建筑的一般修缮。
需要说明的是:
下马石:古代凡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据说皇帝也是走进去的。而且排队进入,不许横穿,违着杀
华表: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带有层层回环不断的云朵石柱上,盘绕着一条巨龙,给人以玉龙翱游云天之感。在雕龙巨柱顶端,横叉着白石云翅,呈朵状。云翅上面是圆型承露盘,盘上有一蹲兽,名“望天”。据说华表顶上的蹲兽叫吼(音),是龙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
华表一般都有两对,门外一对,望天脸朝南,望着皇宫外头,人们叫它“望君归”。它们负责注视皇帝外出时的行为,盼望皇帝早日回宫,不要老在宫外寻欢作乐,久出不归,荒废朝政。当皇帝外出游玩久久不归的时候,“望君归”就说话了:“君主啊,你不要在外面游逛了,你回来料理国事吧,我们日夜盼望你回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面向北,翘首宫内,人们叫它“望君出”。它们负责监视皇帝的宫廷生活,如果皇帝深居后宫,不经常出来查看民情,便劝戒皇帝说:“君主啊,你不要老是呆在宫殿里,只顾和后妃取乐,你该出来看看人民的苦难吧!我们日夜盼望你出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神桥:昭陵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青砖铺面(今改为条石),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雕刻着身披烈焰腾空飞翔的天马,还有着草、海水、江涯、花卉以及犀角等“八宝”。护栏之上雕有“宝瓶云拱”及“俯莲式”望柱头,桥两端有守桥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
神桥”是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它既有装饰陵寝建筑的作用,更有其实用价值。以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是前低后高,这样,每到雨季必然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神桥的玉带河变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保护陵寝的作用。现在,虽然大多数时间这里处在干枯状态,而在雨季仍是雨水盈河。
石牌坊:牌坊在明清陵寝中是一件典型建筑物,它是祭礼仪注的起点,还有装饰陵寝、增加气势的作用。这架石坊是一座放木架结构雕刻,造型生动逼真。反面看,最引人注目的是起夹杆作用的五对石狮,他们向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瞪目张口。整个石坊雕琢穿透,即平雕、圆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与一炉,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珍品。
正红门,是陵寝的总门户。正中一间叫“神门”,是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们平时不开,只有在大祭时开启。东侧一间叫“君门”,是皇帝前来祭陵时走的门。墙裙和墙顶用黄色琉璃构件装饰,墙身为红色。此墙又叫“红城”或“风水围墙”,陵寝主要建筑围在它的中央。反面看,正红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琉璃袖壁,长8.5米,高5米。所谓‘袖壁”,与照壁在样子上一致,只是不在门正中,而在门的两侧,如同衣服的袖子。袖壁正中有一椭圆形琉璃,学名叫“盒子”,上面镶着正采琉璃云龙,两边墙双面四条龙,奇怪的是龙的图案每块琉璃砖都有不同系列的编号。
神道(风水一眼望不断):
进入正红门,正中与“神门”连接的路叫“神道”,它和“神门”一样是陵主灵魂出入的道路。
按明清陵寝制度,对神道有许多限制。一是不许从神道这端看到另一端,中间必须有建筑物隔断,这寓意风水一眼望不断。
昭陵神道上建神功盛德碑碑亭,起到了风水一眼望不到头的效果。二是不许随意乱行.
从正红门的君门望进去,神道和神功盛德碑碑亭
石像生是指在神道两侧放置的石人石兽。分别排列着十二对石兽,两坐两立,依次为狮子(象征威武)、獬豸(象征公正)、骆驼(象征运输)、象(象征吉祥太平)、麒麟(象征吉祥太平)、马(象征征战),其中骆驼、象、马又分别为各地运输工具,故又象征疆域辽阔;石人十二尊,其中武臣(象征侍卫将军)、文臣(象征近身文臣)、勋臣(象征有功勋的文武百官)各四尊。
陵墓前的石人又称翁仲,对称立有两座,分别为文官和武官形象。关于翁仲的形象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秦朝有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大力士,传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他死后,秦始皇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为是活着的阮翁仲而逃遁。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陵墓前的石兽也有由来。石兽放置在墓前是从汉代霍去病墓开始的。后来的历代帝王的修建自己的陵墓时也都沿用石人石兽的陵前装饰,所以现在的唐陵、宋陵、明陵、清陵几乎都在陵墓前陈列仪仗队式的石人石兽。这些石像生建于宣德十年(1435年),它们体现了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石像生均为整石雕刻而成,体积大、雕工精细,其中最大的石像生达30立方米,重数十吨。
北陵的石像生只有6对石兽,远不如明十三陵排场
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它是一座方台式砖石结构,单体拱形门洞。门楣顶部竖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体竖刻“隆恩门”三个大字。门券脸用石雕成,上刻云纹图案,下碱部位刻有松、石等图案,松树老干盘曲,状若游龙,门洞中间有术门两扇,外包铁皮,并有门杠锁闭。门前原有一座由青砖铺成的“丹墀”,是谒陵官员行礼之处。隆恩门的顶部有门楼,俗称“五凤楼”。楼凡三层,歇山式顶子,大脊正中原有一只琉璃烧制的宝葫芦,并以四条金练加固。这些金链(实际为铜鎏金)俗称“江山万代”,民国年间,因地方不靖,恐金链丢失,将其摘下交给官署保管,结果.却不知去向。
五凤楼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上下三层,内外彩画油饰,式样颇像沈阳故宫的凤凰楼。此楼是昭陵最高建筑,据说从前天气晴好时,登楼远眺.可以看见百里之外的辽阳太子河。
方城高二丈三尺三寸,周长七十九丈,青砖堆砌,东、西、南三面有雉堞(躲口)及女墙。北面砌成宇墙,门两侧有“马道”可供上下。马道宽5.4米,青砖铺成,路面由外向里倾斜。
城四角有角楼,角楼为二层,均为一间,黄琉璃瓦顶,大脊正中有宝葫芦,四拱角下各悬有风铃。
小兽很独特
内外油饰彩画,正面有对开板门,内有楼梯可供上下。上层有四扇格扇门。
传称方城是盛京城的缩影。门户森严,雉堞林立,俨然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城堡。
隆恩殿
隆恩殿又称“享殿”。昭陵隆恩殿是祭祀陵墓主人太宗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神位的场所。崇德八年八月草创,顺治七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同时悬挂匾额。康熙三十年改建,现在的面貌是康熙改建后的状况。
此殿西阔三门,进深二间,单檐歇山式,四面出廊,黄琉璃瓦顶,殿内无天花,梁架裸露,上面施以彩画。这种作法称作“彻上明造”,是关外清早期建筑特点。殿内后部备有大暖阁一座,外披黄缎罩,此罩又叫“披庐帽”,暖阁内有神床,床上有帷慢、黄云缎洗头及被褥、楎椸(挂衣服的竿架)等等
隆恩殿建在高六尺.周长三十六支四只二寸的巨大石台基之上。台基为须弥座式,四周有勾栏。正面为台阶三路,须弥座台基图案自上往下可分六层,第一层是连珠纹,是一排正圆彤相切,形如圆珠的石雕带;第二层由卷叶花组成的图案单元反复连续构成了须弥座的上枋;第三层即上枭,为一排仰莲瓣;第四层为束腰,也是由卷叶花组成的单元;第五层是俯莲瓣组成的下枭;第六层由一排唇形小花组成了下枋。栏板、栏柱、宝瓶云拱(又名净瓶荷叶)、望柱头,抱鼓石等部位都雕刻得十分细腻,图案有蔓草、卷叶花以及石榴花等纹饰,娓丽流畅,抒卷自如,
棂灵门
他们俗称二柱门,叫的真俗啊,在隆恩殿后边,又叫“冲天牌楼”、“照牌”。门为一间,其上有一悬山式琉璃瓦屋顶,两边各有一方形石柱。石柱前后有抱鼓石。柱子的顶端有一“望天犼”,此犼坐北朝南,其中的一只身上锁着一条铁链。民间相传;当年工匠在雕刻此犼时,不慎把手指砸伤鲜血溅在犼的身上,由于日精月华的照射,此犼便成了“精”,此后便不再安分守己,经常下来到陵前的浑河里去喝水。此事被皇帝知道后,传旨把犼用铁链锁上。另在两石柱之间有木板门,此门叫“二柱门”,板门常年关闭。
石祭台在二柱门之后,长一支八尺六寸,宽五尺,高四尺,用汉白玉雕造,造型是须弥座式。上面雕刻各种图案。其上枋雕刻缠枝莲及宝相花,纹样布置丰腴饱满,枝叶翻卷有序。下枋雕刻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肠等“佛八宝”.还雕有汉钟离的温凉扇、曹国舅的八卦云板、吕洞宾的阴阳剑、蓝采和的花篮、铁拐李的火葫芦、何仙姑的竹笊篱、韩相子的洞箫和张果老的渔鼓等道家“八仙’使用的器物,又叫。暗八仙”。这些“八宝”、“暗八仙”寓意把所有宝物奉献给陵主。此外,石祭台上还刻有柿子、如意、净瓶、鹌鹑,寓意“事事如意”、“平平安安”。
祭台之上有五件石雕。正中为香炉(又叫“海山),两侧有香瓶、烛台各一对。香炉为二耳三足,上面刻有万福如意流云回纹及灵芝、旋螺宝珠等纹饰。腿为掏象鼻腿。造型稳重,炉中立有“紫石火焰”(一说为“端溪石”即制端砚之石),两侧的香瓶上也立有紫石,寓意香烟不断,烛火长明,大清江山万世一系。
这座祭台是大祭时皇帝或恭代祭扫的王公在此“举哀”和献奠酒之处。有人说,地宫入口处在石祭台下,是否真实不得而知,尚待打开地宫之日,方可验证。有清一代,石祭台一经设立永世不许挪动。
明楼又叫“大明楼”,座落在方城北门上。明楼之内立有一两汉白玉石碑,碑高约六米,碑头为龙首,正中开光部分刻有满蒙汉三体“昭陵”二字。碑身竖刻有:“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样。也是满蒙汉三体。此碑又叫‘圣号碑”,即刻写太宗“庙号”及“谥号”的碑。
所谓庙号.是皇帝死后升太庙奉祀的排列名号,此法以太祖立中.以下各辈按左昭有穆顺序排列。太祖的“左昭’为“太宗”,所以“太宗”便成为皇太极“庙号”。所谓“谥号”又叫谥法,是一种对皇帝个人一生功过德行高度概括的言辞。《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谥号要先由嗣皇帝“尊上”,第三代、第四代皇帝继位后再添加谥词。因此,皇帝的谥法字数很多,一般都在二十个字以上。皇太极的谥号全称是:“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共二十五字。然而.一般不称其全称.谨以其最后三个字取代。皇太极谥号简称为“文皇帝”。“文”字在谥法上含有“经天纬地”、“修德来远”、“慈惠爱民”、“绍修圣结”、“声教四讫”等含义。圣号碑碑文也和神功圣德碑一样,要由嗣皇帝书写。然而.此碑始立于康熙时期,所以它不是由顺治,而是出自康熙皇帝手笔。虽然神功圣德碑碑文皇帝可以假文臣之手撰文和书丹,而此碑当是康熙皇帝亲书。
大明楼是昭陵最高建筑,“树大招风”,所以在历史上几次遭受雷火袭击。其中,最严重一次是伪满康德四年(1936年)五月廿十九日,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圣号碑也被雷火烧坏.纹饰不全,碑身出现裂痕,只好用两道铁箍加固。现在的大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反面
月牙城
月牙城在大明楼之后,因为它的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城高二丈二尺七寸(稍低于方城),周长二十七丈七尺。城内空旷,死气沉沉。只有明楼拱门人口处的北墙上嵌着的彩色琉璃照壁,为这座空城增添几分生气。照壁上镶有花瓶,瓶内插着莲花,枝叶繁茂。‘月牙城’的名称虽然美,却有不少令人毛骨耸然的传说。
相传,神秘的地宫入口就在这华丽的琉璃照壁后面。为防止有人盗墓,在地宫入口处安装有许多暗器,暗器的机关就装在琉璃照壁上面。
照壁上那些红花绿叶说不定那个就是它的开关,谁若是不小心动了它,地宫里的毒药飞箭就会飞出来……;也有人说这里又叫“哑巴院”,当年修陵时怕陵工出去泄露地宫内部的秘密,地宫封闭之后,便将陵工们集中到月牙城内.强迫每个人吃上一种药,陵工们从此全都不会说话,也有人说皇上怕陵工泄密,当他们将相停抬进地宫之后,立刻把地宫入口堵死。将所有陵工活活封在地宫里边殉葬等等。这些传说的确使人感到月牙城是阴森可怖的去处。
——其实,从几座已经发掘过的清代皇陵地宫看,上述传说都是不存在的。首先,地宫的入口并不在月牙城琉璃照壁。地宫里更不存在任何什么“暗道机关”毒药飞箭,地宫里也没发现被残害的陵工。以上传说并不可信。
月牙城是陵寝建筑布局中方城与宝城中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利用这里的蹬道上下方城和宝城。
宝城是一座半圆形的城,城高二丈三尺八寸,周长六十一丈,又名“罗圈墙”。青砖垒砌,上面有起象征作用的垛口和女墙。还有为排除积水的“荷叶瓶”等设施。相传,修宝城要用“童子夯”,就是在夯打衬土时,选择一批十岁左右男童在上上踩踏,边踩边砌。大概由于童男童女在传统观念中是纯洁吉祥的象征的缘故吧!
宝城中间的丘冢叫宝顶,又叫“独龙阜”。高二丈,周长三十三丈,用三合土(白灰、砂子和黄土)夯筑而成。据说在夯筑时要浇些糯米汤。如果童子夯出于吉利.用这种汤不谨稠粘,冷却之后又十分坚硬。宝顶表皮还要抹上白灰。使它光洁坚固不受雨水渗透和冲刷。
地宫在宝顶之下,是陵寝的“心脏”部位。官书对皇陵建筑以及典章制度并不隐讳,唯独地宫例外,地宫内幕官书讳莫如深。但估计怎么也比不上乾隆地宫:)
昭陵十景
古时,文人多喜欢把某一地方或者某一处名胜古迹概括成若干景观。每景以四个字命名,字面工整、对村,以便于记忆和传诵.以此做为对家乡的赞美。史称昭陵有“十景”,这十景分别是“隆山积雪”、“宝鼎凝晖”、“山门灯火”、“‘碑楼月光”、“柞林烟雨”、“浑河潮流”、“草甸莺鷤”、“城楼燕雀”、“华表升仙”、“龙头瀑布”。
1.隆山积雪:
隆山即隆业山。山虽不高却草木葱宠。北方冬季高寒.降雪较多,每至严冬,隆业山白雪皑皑.宛如一条披鳞挂甲的银龙。横卧于陵寝之后。
2,宝鼎凝晖:
宝鼎高二丈,周围三十丈。表面用石灰涂成灰白色。每当太阳西斜,阳光照射在宝鼎之上,使宝鼎如同一面斜放的”镜子”.奕奕发光。
3.山门灯火:
山门即大红门。古时,昭陵与沈阳古城之间因无高楼阻隔,从陵前远望,盛京城城楼、墙垣、宝塔、殿顶皆历历在目。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夜晚,站在陵前山门处眺望夜色中的沈阳城,但见灯火点点,若隐若现。如今,此情此景再也看不见了。
4.碑楼月光:
碑楼指神功圣德碑亭。相传,此楼顶上琉璃瓦成分特殊,夜间在月光折射下可泛微光。特别是每当十五日的夜晚,天空浩瀚,明白姣洁之时,楼顶的折射光线越发鲜明。
5.柞林烟雨:
“柞林”在东红门外以北。相传,每当夏季一阵大雨滂沦之后,天气骤然转晴,这时,柞林在阳光照射下会有一种烟雾蒙蒙的景观。原因可能是柞树叶子比其它时肥厚,易于吸收水分,阳光骤热,叶子含的水分蒸发下
蒸腾之故。
6.浑河潮流:
相传,浑河原先的故道在昭陵之前。有次昭陵大祭,正赶上河水泛涨,前来祭祖的官员全被隔在对岸.不能按时祭陵,官员因此受罚。因此.为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便将浑河改道沈阳城南。“浑河潮流”,指浑河改道前河水泛涨的情景。当然浑河改道之说只是传说。
7.草甸莺鷤:
“草甸”指的是陵后红墙以北的一片旷野。俗称“白草甸子”。
8.城楼燕雀:
“城楼”指隆恩门的五风楼。此楼地势高敞
,是鸟类的栖息处。它们在上面筑有许多鸟巢。每当黄昏.经过一天觅食的燕雀,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围绕五凤楼上下翻飞。
9.华表升仙:
指的是丁令威学仙得道变成白鹤回故乡辽阳的传说。
10.龙头瀑布:
龙头指的是隆恩殿月台四角伸出的兽头,这些兽头实为排水口。每遇大雨,隆恩殿及月台上的积水从四角的龙头中如同瀑布一般喷吐而出。当然,昭陵的美景并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