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决定要做一期以“读书与生活”为主题的分享活动时,我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阅读的力量”。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一下身边解川谈有的人,就会发现一来自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凡是爱读书的或祖人,都享受着读书的乐趣,甚至每天都要读书,更云显室林离友义念要是哪天不读书,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
凡是不爱读书的人,会认为读书是一件苦差事,一旦出了校门,再也不会轻易打开书本,他们认为读书简直太枯燥了。
同样是读书,为什么有人觉得痛苦,有人觉得快乐呢?答案就在于是否能从读书中得到乐趣。
然而,读书兴趣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累积的”360问答。我们读的书越多,兴趣就越浓,从而会读更多的书,从阅读中收获更多的力量。阅读究竟有什么力量呢?我来跟大距注家分享几个故事。
(一)传承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人对我的影响很大,就是我的爷爷。
我爷爷出生于1931年,他去世的时候是2016年,活了85岁。在他的一生中,有一个酸十化唱导该只操坏秋关键词就是“读书”。
每当我想起我爷爷,让印象最景严克跑朝深刻的画面,就是他坐在我们家的院子里,戴着他的老花镜,手里拿着一本书,一字一句地品读。而且他读书不是默读,而是一定要读出声来。他常对我们这些晚辈说:“要活到老,学到老。”他自己也是这么做得。
在我爷爷读书的背后,有一段非常不平凡的经历。在他15岁之前,他一直跟着我的曾祖父学做木匠,那个时候生活非常艰难,饥寒交迫。我爷爷说:“难道要一辈子当木印见系械史蒸常匠吗?这样可不行。”
他打心眼里羡慕那些有书读的孩子。有一次,他曾偷偷地溜进校园,看到老师在教写字,老师在黑板上写,我看孙尽系起京静座爷爷就在教室外面,手里拿个树枝,跟着老师一笔一画在地上写字。他满脑子都是求知的欲望。有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对他的父母说:“我要去读书!”
毫无疑问,这个请求被拒绝了,因为家里根本没有钱供他读书仍缩找春许举促境,连吃饭都成问题。但是我爷爷很坚持,他说即便自己讨饭也一定要读普乱德燃接书。最终,我爷爷说服了他的父母,把他送到学校。就这样,在我爷爷15岁那年,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
我爷爷是全校年龄最大的孩子,但是他并不感觉到难为情,而是非常珍惜这难得的读书机会。他在学校里学习非常刻苦,放学后就去田里挖野菜。他的求知欲超过了身边任何一位同学,后来仅用3年时间读完小学5年的课程,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我们市里面最好的师范院校。毕业想看冷后,他如愿成为一名老师,一生教书育人。
我爷爷生前曾经不止一次跟我讲他这段励志的故事,他一直是我们整个家族棉视免族胜草料令乐法中灵魂式的人物,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通过读书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改变了子孙后代的命运。
爷爷深知求学之路来之不易,他一生都很珍惜能够读书的机会。虽然家里齐斯裂音耐脚更种八育存面藏书并不多,孩子们在院子里打打闹闹,可是他还是能够静下心来读书,让我袁开城汉投敬佩不已。
我一直很好奇,我爷爷身上那股顽强的精神是从哪里来的呢?后来我在读《论语》的时候,找到了答案。我还记得爷爷曾给我讲过颜回的故事,说颜回是他学习的榜样。
我们知道,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曾多次当众表扬颜回,说他好学、有犯对旧考态始认仁德、安贫乐道。
《论语·雍也篇》里有这么一句话,子曰:“贤哉,回怕执草拿无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这个人有贤德。吃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个忧苦,颜回却不改变心中的快乐。颜回多么贤德啊!
我终于理解了,对我爷爷来讲,颜回就像一盏明灯一样,照耀着他的求学之路,激励了他勇敢改变自己的命运。我爷爷传承了颜回的仁德好学、安贫乐道的精神,同时也把他对读书的信仰传承给了子孙后代。
我认为,阅读的第一个力量应该是传承——传承知识、传承精神、传承信仰。
(二)治愈
如果说我爷爷在我的心里种下了一颗读书的种子,这颗种子发芽的时间却是在他去世之后。
几年前,我成为了一名新手妈妈,可以说这是有生以来对我挑战最大的一个身份。恰好那段时间我刚刚升职,工作压力成倍增加。每天家庭和工作之间的无缝衔接,让我几乎得不到喘息的机会,整个人既焦虑又崩溃。想必在座的职场妈妈们和我有同样的体会。
有一天,去上班的路上,我偶然看到一句话:“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就在我人生最迷茫的时候,这句话就像一道亮光一样照了进来。我爷爷种在我心中的那颗种子被唤醒了。从那天起,我重新拿起书本开始读书。
每天出门的时候,我总会随身带本书,一有时间就打开书来读。说来非常神奇,自从拿起书本,我的心就慢慢沉静下来了。读书不仅能给我提供精神食粮,而且提高了我的抗压能力,同时还能帮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我觉得非常受用。
后来,在孩子两岁的时候,我和先生打算来杭州发展。在开启新的职业生涯之前,我就给自己放了两个月的假。这两个月我就干了一件事,泡在图书馆里疯狂读书,那段时间我读了很多经典的书籍。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是周国平写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本书讲述的是周国平的女儿妞妞一出生就患有绝症,仅仅活了18个月就去世了,用周国平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位父亲在摇篮旁兼墓畔的思考,读起来非常深刻。
我非常喜欢散文名篇《谈读书》,作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也就是说,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才智方面的不足,也可以通过读相应的书来弥补。
当你读对了书,你就会有一种感觉,就像是终于找到了治愈心灵的良药。
因此,阅读的第二种力量是治愈。没有什么是一本书治愈不了的,如果有,就多读几本。
(三)从容
尽管我这几年尝到了阅读的甜头,但真正让我意识到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是受到了一位大师的启发,她就是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一生活了105岁,在她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后,她一个人孤孤单单活了20年。我第一次听到杨绛先生的经历,感觉太不可思议了!
在我们常人眼里,一位老人失去了所有的亲人,留在人世间该有多么孤单。一个人内心要多么强大,才能对抗如此深的伤痛。直到我读完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等书籍,我才知道杨绛先生的晚年生活根本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凄凉。
杨绛先生是一个惜时如金的人,她晚年退而不休,坚持工作。一些朋友常去探望她,她虽然也欢迎朋友们来家里做客,但觉得这样一来半天功夫就没了,工作又要落下了。她一天都不肯虚度。
受父母的熏陶,杨绛从小就爱看书。有一次,父亲问杨绛:“阿季,三天不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可见,她是多么嗜书如命。
杨绛先生和丈夫钱锺书在牛津留学期间,两个人每次回到家后,就面对面的读书。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很多年。
她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想要见哪位作者,不必事先打招呼,也不怕打扰了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了,万一读的不高兴了,还可以不辞而别。你看,这个比喻非常形象。
杨绛先生将读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做过精辟的阐释。她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在她女儿和丈夫先后去世后,杨绛先生很伤心,她特意找了一件需要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的工作,来逃避她的悲痛。她说:“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于是,她开始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斐多》这本书描述的苏格拉底临死那天与他的门徒就生死、灵魂、智慧等问题进行讨论,对西方文化影响非常深远。杨绛先生在翻译之前已经读过很多遍,她说苏格拉底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了她以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她感到女儿和丈夫并没有走远。
“有书就不会有世界末日。”杨绛先生一生与书相伴,这让她面对人生疾苦时淡定而从容。
杨绛先生说:“人生遇到的所有问题,书里都有答案。”
我们从杨绛先生身上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力量是从容。
正如脱不花在《阅读的方法》推荐序里所写的:一个读透了书的人,世界在他眼中是一张辽阔的地图,总有未知之地等待进发;一个人读透了书的人,无论在何种境遇中,都能“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我想,这也是一名成熟阅读者应该有的姿态。
“世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自成目的。”
阅读也一样,希望你也能享受阅读的乐趣,从阅读中收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