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知识

理性分析:姚雪垠的《李自成》真的美化了农民起义吗

理性分析:姚雪垠的《李自成》真的美化了农民起义吗

“看历史,必须历史地看。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只看‘名’,不看‘实’,咬文嚼字,死扣字眼,那不叫‘严谨’,只能叫‘钻牛角尖’。“著名学者、教育家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这样写道。

对于同一个历史疑问,不同读者都有自己的看法。《李自成》是现代著名作家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该作品在19年入选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在该小说中,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胸怀天下,有着全局意识和战略思想。 有读者不禁思考,姚雪垠先生笔下的农民起义是否过于美化了呢?作品中的李自成是否过于美化了呢?这还需我们理性分析。

一、 长篇历史巨著

《李自成》 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共有五卷。自1957年姚雪垠动笔开始,到1999年8月五卷书全部出齐,整整过了四十二年。姚雪垠本人也于1999年4月逝世。

《李自成》全书约230万字,一经出版就引发较大影响,并于1982年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作家 茅盾 曾评论姚雪垠为“填补空白的第一人”, 因《李自成》这本书中再现了封建社会复杂变换的矛盾本相,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解剖当时的社会。

《李自成》这本小说将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作为线索,以起义军由弱变强,转败为胜,成功推翻明朝统治,以及抗击南下的清军为主体,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展现了农民起义军从胜利转为失败的悲剧。

其间,明末清初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以及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展露无遗。该作品中,李自成、崇祯皇帝等一系列历史人物形象鲜明,农民战争的紧张残酷惊心动魄。

明朝末年,在朱王朝统治二百多年后,国家摇摇欲坠,风雨飘摇。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受明朝总督 洪承畴 围剿,转战各地。这位洪承畴是崇祯帝的爷爷万历帝在位期间的进士,后参政数年,因围剿起义军闻名。

崇祯八年,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首领曾群聚开会,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方案,为众首领赞同。后来,李自成投奔的舅父“闯将”高迎祥被明朝所杀,“闯将”残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便被众人推为“闯王“。

李自成原打算在陇东南整修部队,却遭到属下背叛。原打算从潼关附近突破,却遭到洪承畴等人的埋伏,起义军受到重创,躲入商洛山。李自成在商洛山期间,围剿起义军的洪承畴等人被调走抗击入关的清军,这便给了李自成喘息的时间。

在商洛山,李自成收留饥民、开仓赈济百姓,深得民心。这期间,李自成曾因堂弟侵犯民女而将其斩首,起义军因而纪律严明。这期间,李自成的军队由刚逃到商洛山的十几人发展为数万人。

后李自成杀万历皇帝的儿子 朱常洵 ,占领陕西全省,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大顺的疆域包括了如今的陕西、宁夏、山西、青海等地。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队所向披靡,攻入北京。崇祯帝自尽,明朝灭亡。

但李自成入住北京后,不知善待百姓,不懂得建立根据地。农民军逐渐开始四处抄家,骄奢抢掠。城中气氛恐怖,李自成逐渐失去民心。再加上错用牛金星,误杀李岩等失败措施,以及吴三桂降清等事件,李自成最终失败。

这期间,我们看到一个深谋远虑,具备其他农民起义领袖不具有的全局观念、天下意识的英雄人物,也看到一个深陷封建思想,逐渐失去民心的失败者。

二、 农民起义是否被美化

如何评价农民起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农民起义总是情绪冲动、略带领导力的农民奋起反抗,总是缺乏专业军队的严明纪律,且最终总因其见识短浅,以失败告终。

在《李自成》一书中,农民起义的人物形象、事件过程似乎并非想象的粗糙、缺乏智慧。这是对其的美化吗?

我们或许看过不少材料,不少趣事,对人物形象略知一二。但当我们真正开始阅读相关书籍,在具体事件的描写中体会人物性格后,会发现农民起义的重要人物都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这些人物形象逐渐立体起来,再不是故事中的扁平人物。

甚至,在很多人身上,我们竟能找到他们的影子。此时,在了解具体事件之前的模糊印象、刻板印象,一定会在阅读后被彻底打破,揭开新的一面。

此外,对于农民起义相关的描述内容,也需辨清其讲述者为谁,讲述背景如何。在不同朝代、不同社会背景下,不同人对同一件事的说法不同。

不同讲法,有时带有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若对其目的、背景置若罔闻,仅将部分语句抽离,则有断章取义之嫌,很可能对该描述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如此一来,我们能看到,篇幅巨大的历史著作都经历了漫长的写作过程,其产出极为不易。遥远的明末,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人物的生卒年,朱家帝王世系的名讳、庙号、谥号、年号、在位时间等,这些数字、名词,可达到较为粗略的准确,但这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并非熟知几个人物趣事就能完整串联。

取各家之言,仔细甄辨,或能渐渐摸得一幅较为接近的图样。我们清楚,白纸黑字虽已不能改变,但其记录的事件、人物却是流动变化的。赫赫有功、守卫边疆的老将,也有因贪污腐败、返职不能的局面。

“外族人“与明朝边界冲突不断,但明朝官绅对”本族人“的掠夺剥削也不可忽视。明朝最后一代皇帝崇祯帝也曾想联合后金力量,全力对付农民军。

在复杂多变的明末形式面前,农民起义的意义何在,难以用三两句简单概括。若能这样概括,事件发展是否过于线性了呢?

三、 与史学家同行

诚然,诸多历史爱好者会被跌宕起伏的历史趣事,以及纵横交错的人物形象所吸引,被银屏上生动的历史影视作品所吸引。在这些故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各个朝代,经历了几遍不同的人生。

但在碎片化信息流行的时代,我们很多时候只能提取片段信息,听到一家之言。不少内容虽参考了相关史实,却依然有不可忽视的缺陷。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少内容重在抛出观点,提供相应依据。

这些因素都在无形中略微限制了历史全貌的展现。但在学问渊博的读者眼中,这些观点与内容难免存在漏洞。优秀的武侠小说虽虚构成文,但也不能任意歪曲历史背景之大关节。

如果按照个人的意愿,将李自成写得一无是处,或是具有新时代的革命头脑、无产阶级革命者之风,则对于读者而言是真正的误导。

历史文献浩如烟海,一代代历史研究者中也不乏学问精纯,根底深厚,文章平正笃实的史学大家。阅读这些史学家的文字,从最易理解的作品读起,想必别有一番风景。

对于历史爱好者,无论是否拥有历史专业背景,无论正在输入或是输出,我们都可以在数不胜数的历史读物中撷取感兴趣的朝代,恣意徜游。

但越是与史学大家接触,我们越能发现自己对某问题的认识深浅;越是接触其他读者的看法,越能理解不同知识背景下的角度选择。对于同一个疑问,另一位读者可能从我们未思考过的角度引据发言。

姚雪垠的《李自成》真的美化了农民起义吗?农民起义在历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农民起义为什么总是失败? 诸多问题,有待我们在与史学家同行的路上,不断完善旧知,

上一篇 有没有全是耽美小说的网站???
下一篇 gambler crew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