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准识别、完善建档立卡数据、摸准脱贫需求的基础上,精准实施 “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到户措施。
七个一批就是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劳务输出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加强教育脱贫一批、 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一批、 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
扩展资料:
脱贫基本原则:
1、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坚持以“六个精准”“七个一批”统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精确瞄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进一步深化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行动,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
2、坚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
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强化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责任,创新扶贫考评体系,加强脱贫成效考核。按照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压实责任、强力推进。
3、坚持统筹推进改革创新。
脱贫攻坚工作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工作相衔接,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统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作用,稳步提高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能力,逐步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加强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资金筹措、资源整合、利益联结、监督考评等机制,形成有利于发挥各方面优势、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4、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探索生态脱贫有效途径,推动扶贫开发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
5、坚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活力。
坚持群众主体地位,保障贫困人口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自强自立精神,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光荣脱贫。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七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
“十二五”期间,产业化扶贫发展成效显著,初步构建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2011年—2014年,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产业化扶贫项目2.96亿元。发展百香果种植6.94万亩、中药材种植12.65万亩、蚕桑种植8.5万亩、园林绿化苗木种植8599.5亩,初步形成了百香果、中药材、种桑养蚕及桑菇配套、园林苗木等四大产业示范基地,帮助约50万户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社会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共有228个市直机关单位、区直驻邕单位、驻邕部队、事业单位、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机关等单位定点帮扶全市224个贫困村,受益贫困户28532户。市直各定点帮扶单位共投入贫困村资金6058.68万元。2015年,自治区投入我市2082万元,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481户1480人。
政协委员认为,许多贫困村地处偏远山区,土地耕地较少,劳动力较少,这些都是他们致贫的原因。“推动产业扶贫可以说是脱贫致富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若没有产业支撑,即使脱贫了也有可能造成返贫的情况。”建议,应针对每个乡镇贫困的对象和特点来研究制定好产业扶贫方面的政策,帮助贫困村民找到收入来源。例如,市农业部门可以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来解决产品销路的问题,同时,市级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县区做好扶贫工作,在诸如某些生产条件不足的村屯,要进行异地安置,把群众从山区搬出来。此外,通过技能培训帮助提升贫困村民的劳动技术,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工作。
人大代表认为,由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群众并不了解自己可以享受哪些政策,这些需要专业人士给予指导。因此,他建议扶贫移民政策落实,促进贫困人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