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知识

运河的桥和闸

运河的桥和闸

京杭大运河南北互通,运输系统繁杂,其中最为重要也是能够常见的,就是船闸和桥,这在北京的通惠河上可见一斑。

通惠河自至元二十九年开工,到至元三十年完工。漕船可直接驶入城内的积水潭,实现了京杭运河的全线通航。为了节制水流,以便行船,郭守敬在通惠河的主要干线上修建了11处24座桥闸,使漕运船舶逆流而上,为都城输送了粮食物资。

一、 朝阳门内的南新仓

说到南新仓,就不能不提及京杭大运河。在古代,粮食的贮藏和运输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自元代开始,修浚南北大运河,在京都大规模地构建粮仓,把江南的漕粮、物资大量运往京城的各个仓廒,并妥善贮存、管理、使用,不仅成为当时巩固政权、确保资源供给的主要形式,而且成为明、清两代王朝维系京城民生大计的关键。如果没有漕运,南新仓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失去了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南新仓,是明清两朝代京都储藏皇粮、俸米的皇家官仓,明永乐七年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起建,至今600余年历史。

明永乐迁都北京时,城市发展迅速,粮食需求日益增长,但北方粮食产量不足,急需将南粮北运。永乐九年,征调30万民工疏通元代的河道,开展漕运,使江南粮食得以源源不断运至北方,漕运作用可见一斑。为此,后来在通州及北京逐步修建了包括南新仓在内的13座粮仓,在当时被称为“京师十三仓”。

清朝对仓储和漕运十分重视,通惠河最为兴盛的时期是在康熙时期。康熙三十五年疏浚通惠河,河道疏浚以后,通惠河水量充足,航运能力大增。为了使漕粮自大通桥水运至东直门、朝阳门一带京城诸仓,疏通护城河。从此,入东直门、朝阳门一带南新仓、兴平仓、禄米仓、旧太仓等的漕粮,即可用驳船从大通桥向北沿内城东侧护城河直接浮运,大大方便了漕粮的运输。南新仓的历史作用又一次到达了顶峰。

清代官家仓廒仍盛。每院仓房主要建筑有:廒座、龙门、官厅、监督值班所、官役值班所、科房、大堂、更房、警钟楼、激桶库、太仓殿、水井、辕门、仓神庙和土地祠等,而保存至今的只有部分廒座。南新仓现保留古 9座,是全国仅有、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现状保存最完好的皇家仓廒。

如今在平安大街的东端,还依稀可以看到这座古粮仓的部分风貌。虽然已经不见运河,但这里同样是运河文化重要的所在之地。

从南新仓的历史可以看出,南新仓是元、明、清时期南粮北运的产物,是南粮济京的重要代表性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南北方生活资料调剂的见证;同时,它又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所在,对研究我国运河史有着重大价值。

南新仓

二、 大通桥

运河要通往京城,必须要解决地势问题,通州地势低、大都地势高,船只难以上行。为此,郭守敬初建造5座闸坝,逐次调节水位,以便截水行舟。大通桥上的大通闸便是这五座闸中的第一座。

大通桥,明正统三年建造的三券平面石桥。横跨在通惠河上,因而通惠河也俗称大通河。桥洞为拱形,桥墩为尖形,以利分水。在四个桥墩的侧壁有垂立的石槽,可以在石槽间插入木方子挡水。这就是 上的闸,此闸名大通闸,俗称头闸。

漕运繁盛时期,大通桥畔驳船穿梭,甚是繁荣。后因明永乐帝选定昌平为陵寝地等原因,明初白浮瓮山河完全湮废,坝河及通惠河只剩下 为水源。又由于明宣德七年改建北京城,将 南城墙南移至今 、 一线,并把通惠河圈入皇城中,城内不通航,漕船不能驶入城内,遂改大通桥(东便门外)为起点,通惠河改称大通河。

大通桥以上河段尽废,经明初几次修治,至嘉靖七年改建五闸和通州石坝后,通惠河完全改成剥运制。漕粮一部分由石坝起岸转至通惠河,另一部分由土坝起岸,车运至京城通州各漕仓,保持着"水路并运"的局面。万历后期,朝政日益腐败,通惠河修治不及时,运道艰阻,部分漕粮改折征银,故抵北京的漕粮日益减少。唯有桥边的 ,依稀见证着这段昔日 。

大通桥

三、 庆丰闸

庆丰闸,又名二闸,它是郭守敬初建的五座闸中最著名的一座。据史书记载,庆丰闸是由两座分开的桥闸组成:庆丰上闸和庆丰下闸。现在的通惠河旁有一处庆丰公园,其公园东侧的庆丰桥便是庆丰上闸曾经的所在地。

庆丰闸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初建时原名籍东闸,为上下两座木闸。至顺元年易木为石,更名庆丰闸。明嘉靖七年,上下两闸合为一。此闸因位于东便门外第二道闸故又称二闸。明清两代在闸口均设官执掌,专司漕运。另编闸夫数名,专司天情水势,启闭闸门。

在明清时曾“柳暗花明又一村”、商业繁华、游人如织,是十分热闹的地方。震钧《天咫偶闻》:“青帘画舫,酒肆歌台,令人疑在秦淮河上。”通惠河与秦淮、元大都与南京互相照应起来。

在遗址旁,还有一通仿元的庆丰闸遗址碑,碑身文字记载了通惠河整治工程、庆丰闸遗址保护工程建成的全部历史。庆丰闸已荡然无存,仅留字碑供后人联想。

历史上的二闸有两项防汛设施:

一是闸门,共有十三块启动闸板,这是控制水位,可供船通行的船闸。因清朝以后,大通河上游来水减少,张家湾以上不再是主要通航航道。但是部分河段仍然可以用来短距离的船运。冬天大段河道结冰,当地人用冰床作交通工具。

二是泄洪桥,俗称“归州把儿水簸箕”,位于二闸口四百米处的岸北,在水面的下游,有一座三拱桥,桥低于二闸村,高于河水面。当洪水来袭、未能打开闸门时,洪水即可绕过该村,从拱桥下向北再折向东泄至高碑店闸。

庆丰桥

四、 高碑店和平津闸

1. 高碑店

高碑店位于朝阳区东南部,曾是运送稻米的集散地。《燕京略纪》载:“通州至京城,乘舟西行过高米店,一日即到。高米店乃高氏所营米市也。”所以高碑店原来叫高米店,它紧靠通惠河,是南方的稻米运到此后进行“批发销售”之地,形成村镇后以店名得地名,以后谐音为高碑店。

明清时期南粮北调,高碑店就做为皇粮进入京城前的转运站使用,在高碑店平津闸边设有码头。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高碑店码头的商业作用使得南北商贾聚集,兴建房舍和寺宇庙观;码头漕运的繁忙, 的热闹,各种民间花会的兴起,一时之间成为京城最为热闹的港口。

【高碑店】

2. 平津闸

北京地区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地势落差较大,通惠河河宽一丈有余,河水流速较快,无法形成有效的行船河道。加上季节的影响,就会形成不是缺水就是水满为患的不利局面。为此,自源头至白河二百余里,设闸坝三十多座——“天旱水小,则闭闸堵水,短运剥船; 水大,则开闸泄水,放行大舟”。因此,就有了广源、 、庆丰、平津、博济等节水设施。现在北京地方唯有 的平津闸保存完好并得以修复,所以说高碑店的平津闸成了通惠河古代漕运的唯一力证。

【平津闸】

平津闸上、下两闸,相间七里。上闸与 距离十五里,打开上闸,则庆丰闸连闸底都能露出,可见平津上闸对这一段十五里长水道的重要性。平津上、下两闸关闭,上、下闸之间的水就会全被拦住,河面商船往来,舳舻蔽水。原来的河闸用椿木制成,平津闸也一样,经年容易朽烂,后随疏浚通惠河改用石制。今天我们看到的,就是用大理石制成的。只可惜,完整的平津闸我们无缘见到,只能看到这两块残存的挑闸板无言的对视着。

五、 八里桥

八里桥原名 ,是通惠河通州段的西端起点,因为当时距离通州最高行政长官的官署有八里,俗称八里桥。永通桥横跨通惠河上,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南北长50米,宽6米。桥上有33对雕刻的石狮,各具神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可与著名的卢沟桥石狮媲美。

八里桥明代初建之时就是三券联拱石桥,与卢沟桥、朝宗桥称为拱卫京师三大桥。因其为三孔石拱桥,最高处有8.5米,可通舟楫不落船帆,还赢得了“八里桥不落桅”的美誉。

在明清运河繁忙的时期,八里桥是水路陆路并行的交通要道,上京下卫的必经之处。每年漕运季节,桥下驳运漕粮船只日夜不断,桥上载运粮米的大车小辆络绎不绝。客商、行人往来如梭,军旅之事也必经此桥。著名的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就位于此处,指的是中秋月圆之夜,三孔桥洞中各映着一轮明月的美景。

八里桥地理位置特殊,是东至山海关、南至天津陆路交通的咽喉,在近代历史上曾进行过两次著名的中外战争。第一次是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陷天津、通州后,清政府为保卫北京在这里阻击侵略军,进行了 ,战役最终以清军惨败告终。此次战役的失败后英法联军长驱直入,在北京城烧杀抢掠,电影《火烧圆明园》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拍摄的。第二场战役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在八里桥成功阻击了侵略者。尽管如此也不能挽回当时清政府的败局。最终一场战役的胜利也无法阻止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烧杀抢掠,这段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耻辱的时期。

过了八里桥就到了通州的行政区域,而通州是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镇,现在是北京市东迁城市副中心核心区。

【八里桥】

上一篇 西瓜播放器怎么下载安装使用
下一篇 2016YY年度盛典颁奖典礼是什么时候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手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