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属于西周晚期的青铜器。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雀培宫博物院”。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伤才施特内附关将沙威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整体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
鼎内铭文长360问答达499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氏岁档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扩展资料
毛公鼎铭文的书法价值:
毛公鼎的铭文住致比始石注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困范之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连,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高度成熟的结字风貌,瘦劲修长,不促不懈,仪态万千。通过《毛支清队公鼎》文字书写的完华地深考练务则须计种预美布局,表现出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形成了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
毛公鼎铭文的笔法圆润精严,义高线条浑凝拙朴,用笔以中锋裹毫为主。在具体操作中应是逆锋而输七入,抽掣而行,提笔中含,锋地育在画中而至于收笔;其收笔未必笔笔中锋,只是轻按笔锋停止即可,即所谓“平出之法”。
因而在临写时应特别注意表现出线歼乱条的浑厚、拙重与雄强之气。但在表现轻重变化笔意时,不可有故作颤抖之笔,否则难以体现其真意而毫无生气可言。所以毛公鼎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临摹模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公鼎:国宝级青铜器物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