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希望能帮到你,谢谢采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之为“教育学的雏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让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就出自于《学记》。
《学记》全篇总结了先秦儒家教学经验上提出的教学原理,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还有在教学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
战国后期,由于百家争鸣后学术思想的交流融合,出现了一批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著作和儒家经典。
《学记》就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学记》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主张课本上的学习要与实际相结合,学生们需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教然后知困”,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记》重视“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激发出学生主动,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
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也是其中一条重要的主张。不仅如此还要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之前,引导他们向对的方面发展。并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要取长补短。
《学记》还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了尊师的思想。《学记》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去认真地研究、借鉴。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
主要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主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与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情操。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专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它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下面我们摘录一段作为举例说明
作品原文
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折叠白话译文
思虑要合于法度,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亲近礼贤下士,宽容异己体恤百姓,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学记》,是儒家十三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阐述教育问题的论文。据郭沫若考证,作者可能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当然,作者是谁并不重要,主要看内容。
虽然当代的教育体制已经发生很大转变,但教育的某些原则和方法,想来是亘古不变的。《学记》作为两千年前的一篇教育论文,其中的很多观点在当代依旧能够直戳根本。看完这篇文章,你或许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一下老祖宗的远见卓识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1.论教育的功能,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2.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3.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4.论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此外,《学记》还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通篇围绕教育展开,从教、学两个角度阐述何为成功的育人方式。其中的教育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也不啻为优秀的教育体系。
<教学目的>
[摘要]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注释] 有德有才的社会管理者,如果想教化民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从办教育入手!
[点评] 首篇往往是每本书的核心所在,开篇强调教学的目的重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堪称教育的灵魂所在。回过头来,思考我们当今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是应试?是高考?是文凭?是找好工作?这值得我们深思,不同的教学目的,背后就决定了教育方法。
<教学相长>
[摘要]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注释] 人们只有经过学习,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学,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才能够自我反省,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文化水平;知道困惑,才能够自强不息,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所以说,教学与求学,是相互促进的。
[点评] 提到教育,现在的焦点很容易集中到教师身上,是不是特级教师,带出的学生升学率如何,诸如此类问题。一味强调“教”的一方,却往往忽视,教学相长,彼此成就。学的好,是自己的孩子聪明;学不好,是老师不好;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可能效果不止提升一点点。
<催化剂>
[摘要]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注释] 太学开学时,官吏及师生们都必须身穿礼服,头戴皮帽,置备肴馔,祭拜先圣先师,这是对文化知识的敬重;在祭祀时,齐颂《小雅》,练习三首(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暗示学生进入太学读书,就意味做官的开始,要珍惜自己的身份,塑造良好形象;上课前,击鼓召集学生进入教室,督促学生打开书箱,开始静心恭顺地研读书本;用槚木或荆条做成教鞭,置于课堂之上,用来警示学生树立威仪;没有占卜和祭奠先祖,官员也不能随意进入学校视察,以示社会非常尊重学校,让学生安下心志,从容读书;教师要时常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不要随意给予指导,要多留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己探寻问题答案;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只需要求认真听讲,不必深入探讨。这是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这七点,教学的宗旨呀……学校不提倡艺术技能的学习和演练,学生就不会对学习感兴趣。所以,有学识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深居求学,潜心钻研学问,注重用课外学习来滋养学问,在游历中丰富自己的学问。
[点评] 前者七条教学宗旨,提倡尊师重教,后者强调寓教于乐。现在教学为什么难?一者,学生打骂不得,老师得不到尊重,试问学生没有恭敬心,如何沉下心来学习;二者,应试考试太多,使学习沦为考试工具,更谈不上娱乐学习,古有‘吟诗作对’,今唯‘做题考试’,成果不言而喻。
<教所由兴>
[摘要]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注释] 不正确的事情,在还没出现的时候就要通过教育教学加以禁止,这叫“预防”;当学生适宜接受的时候进行教学与训练,这叫“适时”;不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传授知识,这叫“循序”;组织学生交流切磋,吸取彼此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这叫“观摩”。
[点评] 预防、适时、循序、观摩,一者考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水平,二者亦是因材施教,后文篇幅所介绍的善譬喻、比物丑类等等皆属于这个范畴。反观现代教育,大多实施标准化教育,乃至老师有心想为之,应试环境也不允许。
<考校所成>
[摘要]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注释] 第一年主要考查学生背诵经文的记忆力;第三年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热爱学习、重视学业、热爱集体;第五年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广博和对老师敬重的程度;第七年主要考查学生求证知识和选择朋友的能力;达到这些目标,小有所成;第九年,学生就该具有较高的智慧,善于归纳推理,触类旁通,洞明事理,确立自己的观点,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做事不违背社会的基本规律,这叫大有成就。
[点评] 古人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大有成就的标志,这与起步阶段的立志学习,也不无关系,最终以‘学以致用’为终极使命,那么过程中的学习内容与方法亦不会偏离。反观我们现在实在惭愧,专业无用论,工作与专业无关大有存在,古人早就对教育体系有很深刻的见解,可惜我们熟视无睹。
因《学记》属于《礼记》中一篇,本以为其核心侧重有关学习的关系礼仪仪式,今日读来受益匪浅,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都应深入阅读并理解,引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