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信的日益火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申请了微信公众账号,如何看待微信公共账号的运营呢?
当微信公众平台开通后,前前后后关注过不少商家和媒体,以及一些基于微信开放平台的服务。然几个月后,全部都取消关注了。主要原因是:
1、在微信上的内容不是我想要的。在微信能能看到的基本都是媒体的一日精选,这些东西我在微博上,在 RSS 中已经看到过了,没必要继续在微信上继续关注和阅读,微信也取代不了别的阅读渠道。
2、至于 O2O 之类的东西,我更情愿用专用的 App,比如支付宝或者财付通。微信会员卡及优惠券的优惠并不一定是独家的,优惠力度也并不令人动心。
3、每天一条的推送倒是不多,但是你关注了 N 多账号后,每日一条反倒成为了负担。到后来,常常会提示我 1X 个用户发来 5X 条消息的提示。已经厌烦了。
对于微信,还是继续把它当做一个单纯的社交工具,至于什么时候接受它的“商业化”,再说吧。
没发现哪家运行的好,很糟糕的有不少。比如,杜蕾斯的微博营销领先行业,微信营销做得并不如人意。
本人拙见,微信营销的好处(或者说商家自以为的“好处”)有两点:
1、强制性的置顶推送和桌面提醒,且到达率极高,不用像微博那样淹没在信息海。但由于大多数微信营销采取的是相同内容群发,似乎没有对用户的特质进行区分,而且一般想阅读详细内容还要进行至少一次跳转(打开手机浏览器),比较烦。同时,大家使用微信和淘宝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想用微信营销有很高的转化率,那是奢望。
2、一对一的精细营销。但要想高素质地互动,这个实在是个烧成本的持久活,比如杜蕾斯,一般对用户的话题发起和回复都是系统发起的,值守人员回复覆盖率很低,能够得到人工回复的“宠儿”非常少。而它的自动应答系统做得不是一般的差,跟Siri和讯飞那些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所以一般一来一回不到三次,对答就会在无味中结束。所以,也许题主提到的加友方式隔绝是有一定的考虑的,公司以此来甄别最有沟通需求的用户(拍二维码是一种比搜名字主动性高很多的方式),阻挡沟通需求不是那么强烈的用户。
而更糟糕的是,当上述的一些情况多次发生,在用户多次将该微信号定义为信息无用后,拉黑和反感就随之而来了。因为往往主动加营销微信的都有对此有挺高的期望值的,落差太大,对品牌形象有时反而是一种破坏。
对于第一条好处,。如果一个用户关注了很多微信的话,他一天要接受的微信数量也很多的,那必然会有目的性地去点击查看个别微信,而其他微信就被忽略了。没有在第一级页面显示内容,而需要第二级,乃至第三级页面(这里要看运营微信的公司怎么设置了)才能看到真正想要的内容,这是一个弊端。
对于第二条,毕竟目前能群发的数量还是和有限的,所以目前来说即便有分组功能,也被限制了应用。这是另外一个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