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的涵涵最近变了。以前,她爱发脾气,也只是哭闹一下就罢了。现在,她竟会用两只手打自己的脑袋,揪自己的头发,要是前面有东西,不管前面是墙还是人,就拿自己的脑袋往上撞,撞疼了又会委屈着更大声的哭……这种奇怪的举动可吓坏了涵涵妈!才两岁的宝宝,怎么会这样呢?
一发脾气就“自虐”宝宝是怎么了?
宝宝也会自己伤害自己?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在成人看来,这种行为就是自虐,是有心理问题。那么,为何这么小的宝宝也会出现如此奇怪的行为呢?
知名心理专家梁健恒表示,在心理学上,涵涵的这种自我伤害的行为,我们称之为“自我攻击”。这其实是孩子的一种长期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和尊重的心理压抑,和心理上自我防御机制的消极的保护性反应,也是负性情绪的发泄。
此时,父母应该明白的是,所谓对孩子的好,不应该以父母自己的标准去衡量,而是要以宝宝的感受去衡量。“很多父母只知道对宝宝好,可有没有想过,宝宝是不是真的觉得舒服?”梁健恒说,譬如,宝宝哭闹不已,因为他渴了,这时,你也很关心他,给好吃的食物、好玩的玩具等等来想尽办法的安慰,可宝宝口渴的需要并没有得到解决,这便产生了偏差。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实,你并不懂宝宝的真正需求。
而且,太小的宝宝还不懂的表达。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有需求可以表达出来,所以父母要理解宝宝的情绪是件困难的事情,这需要你慢慢的学习。
另外,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三个点很关键,即安全感、自信和关爱。对婴儿来说,其获得的安全感和关爱够不够尤为重要。如果宝宝的需求经常被忽视,他会觉得爸爸妈妈是在冷漠他,不理解他,慢慢的就会发展成一种情绪,即认为“我是不好的”。这是宝宝天生的一种“原始自恋”——喜欢归咎于自己。若宝宝经常觉得“我不好”,便会出现“自我攻击”的情况。
所以,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是否足够,又能否能读懂孩子的真正需要。一般来说,心理缺失较多的宝宝比较容易出现自我攻击的现象。如果这种行为一旦重复多次,就可能会形成孩子人格的一部分,长大后更容易出现自虐倾向,需要父母引起重视。
冷处理or事事顺从?皆不可取
那么,如何应对宝宝的这种“自我攻击”行为呢?有些宝妈们表示,不用理会,慢慢的就会好了,而大部分妈妈的做法则是事事顺从,想尽办法的去满足宝宝,毕竟看着太心疼了。
“从成长规律来看,3岁以前的孩子是最需要安全感和关爱的时候,应该尽量去满足孩子。”梁健恒说,因而,这种“不理会”的冷处理方式是不可取的,宝宝只会因此感受更多的冷漠和被忽视,觉得自己没价值、不值得被爱,还可能会为以后的抑郁症打下基础。
所以,3岁前的孩子一定要尽量的去关心他、满足他。当然,这种满足并不代表事事顺从,它也得讲究方法。譬如,宝宝一旦哭闹,有些父母为了不让他哭,就会想方设法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是不科学的。其实,孩子哭是说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此时,你应该做的是去陪伴他,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并去满足他,而不是盲目的哄,或是干脆不理会。
宝宝爱“自虐”该怎么办?
对孩子要有包容的态度,允许孩子犯错。不要因为犯错而打骂孩子,否则很容易让孩子出现“我是不好的”的心理。梁建恒说,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犯错,并且在说话时也要注意,避免将错误与孩子的本质联系起来,譬如不要对孩子说“你没用”、“你没出息”之类的话。
要善于关爱孩子,观察、感受孩子的情绪和心理需求。注意!需求和要求是不一样的。父母应该满足的是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要求。譬如孩子不断让爸爸妈妈买玩具,却从来不玩,“买玩具”是他的要求,不一定是需求。买玩具的要求背后可能是因为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一般来说,这种不断要求父母买玩具却从来不玩,实际上是源于父母的关爱、陪伴不够,便要求买玩具来获得父母的关注。正因为有这个需求的缺失,即父母的关爱不够,才会衍生出买玩具的要求,这都需要做父母的你去细心的观察、感受……当需求得到了满足,可能孩子的要求也会慢慢地变得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