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是: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可以借鉴的东西。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八字成语。
扩展资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富有哲理的成语,最初便出自《鹤鸣》。然而,全诗并不意在阐释哲理,而是赞颂园林池沼的美丽。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从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赞美,到人造山水,似乎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演变。自然山水无论怎么美,却难以占为己有。把官室修筑到风光秀美之处固然不错,却又给办事、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要把自然山水随心所欲地迁移,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许是为了在住地周围再现自然风光的秀美,或许是为了占有自然山水之美,或许是为了显示富有与阔气,或许几种动机兼而有之,于是便有了模仿自然山水的人造园林。
参考资料来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是: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出处:《诗经·小雅·鹤鸣》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八字成语
扩展资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富有哲理的成语,最初便出自《鹤鸣》。然而,全诗并不意在阐释哲理,而是赞颂园林池沼的美丽。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从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赞美,到人造山水,似乎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演变。自然山水无论怎么美,却难以占为己有。把官室修筑到风光秀美之处固然不错,却又给办事、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要把自然山水随心所欲地迁移,几乎是不可能的。
或许是为了在住地周围再现自然风光的秀美,或许是为了占有自然山水之美,或许是为了显示富有与阔气,或许几种动机兼而有之,于是便有了模仿自然山水的人造园林。
他山之石就是指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攻玉是指可以琢磨玉器,整体来看就是别山上的坚硬石头可以用来雕刻玉器。这句话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古时主要用来比喻别国的贤才用来为本国效力,现在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指石头很坚硬可以将玉石上不好的地方剔除,使其成为美玉,有贤能之人可以帮助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可以成为更好更优秀的人。
古时有很多故事可以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形容,比如秦国的秦孝公和商鞅之间的感情。商鞅在没有到秦国做事之前,一直待在卫国,是卫国国君姬妾所生的孩子,商鞅的才华一直被卫国的老师所看重。老师去世之前特地向卫国国君说明了商鞅的才华,但是卫国国君没有当真,老师最后就让商鞅逃离卫国,以免后面卫国国君会因为商鞅的才华而杀害他。
商鞅就一路逃离的卫国,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很希望有国君可以给自己机会施展能力。秦国当时正是几国中最弱最穷的,所以秦孝公继位之后就想要招贤纳士为自己所用。商鞅在来到秦国之后看到了秦孝公的诚意,秦孝公在知道了商鞅的才华后也很是欣喜,他们在一起聊了三天三夜,最终决定推行变法改革,在秦国推行商鞅制定的法律。商鞅变法之后不久,秦国剽悍的民风就得到了改善,社会也变得更加和谐,国力日渐强盛,最后成为了六国中实力最强的。
商鞅变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秦始皇最后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所以一个贤才不仅仅可以帮助一个人变得更好,还有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他山之石就是来自卫国的商鞅,玉就是当时的秦国,只要时机适当,玉和石头的碰撞就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词源于《诗·小雅·鹤鸣》。表面的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喻指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
【原文】
鹤鸣于九皋(1)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于渚(2)。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3),
其下维择(4)。
它山之石(5),
可以为错(6)。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
或潜于渊。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彀(7)。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注释】
①皋(gāo):沼泽。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②渚(zhǔ):水中的
小块陆地。③爰: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檀:紫檀树。④择(tuó):
落下的树叶。⑤它:别的,其他。(6)错:磨玉的石块。(7)彀:楮
树。
【译文】
白鹤鸣叫在深泽,
鸣声四野都传遍。
鱼儿潜游在深渊,
时而游到小清边。
那个可爱的园林,
种着高大的紫檀,
树下落叶铺满地。
其他山上的石块,
可以用来磨玉石。
白鹤鸣叫在深泽,
鸣声响亮上云天。
鱼儿游到小清边,
时而潜游在深渊。
那个可爱的园林,
种着高大的紫檀,
树下长的是榕树。
其他山上的石块,
可以用来磨玉石。
邵雍是北宋鸿儒,一代易学大师。他认为在修身处世方面同样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把遇到的侵犯欺凌比作砺石,把品行高尚的人比作美玉。因为要成就美玉必然需要经过砺石的琢磨才行,以此看来,所谓的侵犯欺凌就成为了使自己磨炼成为“美玉”的好事。
邵雍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释道(译文):玉,是温润的物品,如果用两块玉石来互相琢磨,肯定磨不成美玉。必须得用粗糙的砺石,这样才能磨出美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拼音tā shān zhī shí,kě yǐ gōng yù
一是"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攻错)"
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释义:攻:琢磨。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编辑本段]出自典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词源于《诗·小雅·鹤鸣》。表面的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喻指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
邵雍是北宋鸿儒,一代易学大师。他认为在修身处世方面同样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把遇到的侵犯欺凌比作砺石,把品行高尚的人比作美玉。因为要成就美玉必然需要经过砺石的琢磨才行,以此看来,所谓的侵犯欺凌就成为了使自己磨炼成为“美玉”的好事。
邵雍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释道(译文):玉,是温润的物品,如果用两块玉石来互相琢磨,肯定磨不成美玉。必须得用粗糙的砺石,这样才能磨出美玉。